台灣派如何認識新變局?
Topic: 5.Politics & Social Studies
Author: Adolf Huang (黃俊炯)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friends.

台灣的政局仍以總統參選人之可能變化為最熱門之話題。郭台銘、王金平及柯文哲之可能結盟是焦點。從多種跡象顯示,明年選舉蔡、韓、郭三方競爭已成型。從多種民調之結果,若可信度仍高,則選票之百分比大致為:蔡英文40%,韓國瑜30%,郭台銘30%

每個陣營都有其不確定之變化因素。目前民進黨比國民黨團結、但綠營與藍營之分裂狀況相差不大。綠營有3-4個小黨意圖瓜分民進黨之區域立委選舉票及政黨票;而藍營因親民黨及新黨之動向未明,國民黨被瓜分之狀況就較難評估。本來郭王柯各自有基本票源,若三人只推出郭台銘,則發揮不出1+1+1大於3之加乘效果。即王金平之票源可能由蔡郭各分一半,而柯文哲之票源也會蔡郭各半。其結果是郭王柯結盟會等於2,而不會產生加乘之效果。因此郭台銘之策略,應是推動「棄韓保郭」、搶韓國瑜之票源。

台灣派是綠營裡台灣主體意識最堅強的一群,多屬深綠。雖是深綠,仍各自佔據不同的政治光譜、從極左到極右都有。極左就是激進派,極右就是溫和派。這從各派對台灣獨立之訴求及達成手段之推動可看出區別。民進黨從當初的左派色彩,調整到可容納各種光譜。從與國民黨競爭角度看,較溫和的例如黃信介等,可說是保守派。台獨聯盟盟員從美國回台,有加入民進黨,從事體制內之抗爭,可算是左派。極左的就是史明領導的獨立台灣會。但是經過數年之磨合,建國手段略有不同,「反中華、反國民黨」之立場是不變的。所以「台灣優先」就是共同的目標。這不只是政治面,還包括所有之財經文化社會面。

可能許多人都健忘,民進黨高舉「台灣前途由住民自決」之義旗。這是某種中性之表達,是為了擴大群眾之支持面。綠營是基本盤、在選舉時,中間選民就是關鍵的多數。2008年謝長廷、蘇貞昌配,挑戰馬英九時,藍營之政治版圖及支持者大於綠營,又中間選民淺藍多於淺綠。為了再度執政,蔡英文接任黨主席後,不得不採較溫和之手法與民眾搏感情。民進黨形象之逐步改變,才能在2014年及2016年之選舉時取得勝利。某些台派操之過急,以為民進黨執政後,宣佈獨立建國就可自然完成「法理獨立」之建國大業。他們並未認真思考後續之國際政治反應,對台灣是福、是禍?有太多之不確定性。

台灣欲加速「法理獨立」須自行製造有利之內部環境,這是靠自己,尤其是廣大的台派或綠營。其順序是:1. 民進黨執政,2.  綠營立委超過四分之三,3. 啟動修憲、立憲及修改公投法,將可能來自國民黨之抗爭降低,4. 維持高的執政滿意度,5. 經濟穩定成長,6. 民進黨執政黨員保持高的政治道德及個人品德標準。若以上各項逐步達成,那麼台灣之綜合國力就可增進,人民生活在和諧之環境下。在外部環境方面,美中關係之變化是主要考量,假定中國仍由強硬派當權,拒絕政治改革,那麼在國際上製造有利台灣之環境可能順序是:1. 遊說美國國會,再度提升官方關係,2. 遊說日本及西歐大國學美國跟進,3. 在國際會議上孤立中國,4. 迫使中國面對國際現實,不再頑抗自由民主國家對中國在軍事、經濟及政治上之圍堵,5. 美國與台灣復交,外國跟進,6. 加入聯合國。此時已完成法理獨立,不必特別宣布台灣獨立。

如果真的為台灣前途著想,台派思考的應是如何繼續讓蔡英文執政,同時讓立委之席次仍居於絕對多數(不是相對)。這就要集中實力、新成立的黨,不必為了「存在感」而推出太多的區域立委參選人。2016如果沒有民進黨禮讓,時代力量的三位區域立委是選不上的。自從林昶佐及洪慈庸退出時代力量,該黨已推不出具全國知名度,具地方實力的政治人物參選區域立委。先培養跟民進黨良好的互動關係,學習台聯過去之做法,也許是站穩腳步之合理做法。如果幻想一步登天,一炮而紅,則有快速泡沫化之危機。

新的變局看似對民進黨有利。但今年台灣選局之變化快速,對每個黨之策略言,都必須嚴陣以待。民進黨尚未處於「形勢大好」之境界。台派裡的意見領袖有足夠的智慧面對新局嗎?繼續「反蔡英文」、「反民進黨」、「剝弱民進黨」,「將政權移轉給國民黨」就能達到獨立建國之神聖目標嗎?大家都知道,面對中國之文攻武嚇,台灣的民主及選舉是有點「不正常」。它的不正常處是「一直存在不安全感」、政黨競爭不可當兒戲、胡亂到做出不利台灣命運之舉動。不能像其他民主成熟國家隨意的作政治攻防之大動作,不必憂慮滅國或亡國之悲慘後果。

Posted: August 2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