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投票結果讓無數的愛台人士失望與悲憤。怎麼?台灣人之智慧跑到那裡?為什麼「同意」敗給「不同意」?於是有一些愛台人士失之意見領袖隱藏不住憤怒、急於指控民進黨須負全責、並指幾位黨政高層為戰犯。太早下結論 (jump the conclusions) 不是成熟政治人物或政治觀察家的正常行為。大家可以陳述投票結果及一些現象、但因缺少足夠資料、不可能精確例出勝敗主因 (但對專家言、收集足夠正確資料是基本動作、然後再利用分析能力去做解讀、呈現給觀眾聽眾讀者或相關人士) 。因此以目前之有限資料、只能說大罷免之結果就是:公民團體不敵藍白黨、暫不談功過。
回顧整個過程、起初各地只有幾位罷免發起人站出來、提出罷免訴求。他們得到正面的反應後、就形成了志工小組織、嘗試第一階段的連署活動。雖然連署1%看似容易、卻需要更多之志工投入極大的心力。這期間較知名的曹興誠參與罷免活動、鼓舞了更多志工之加入、曹興誠就承擔了罷團精神領袖之地位。第二階段的連署須超越10%門檻、目標是13%、算是高難度。由於國民黨漸發現事態嚴重、於是動用執政縣市行政資源、阻撓以公民為核心的連署活動。民團之志工漸增、士氣也大增、但似乎發覺在資源的補充及運用上、不足以達成13%之目標。若罷免成功對對民進黨當然有利、須知公民團體主導罷免活動、民進黨只能從旁協助。後來是民進黨中央正式定調、要求民代提供服務處做為接收連署書之服務站。此時屬罷團與民進黨正式合作之初期。第三階段就是罷方與反罷方全面動員衝刺之時候、反罷方挾國民黨組織動員之優勢並到處掛大型看板。而罷方限於資源、仍以遊行及造勢集會為主。
從過程看大罷免現象及結果是深入檢討的第一步。這裡有幾個重點:1. 大罷免本質是公民的政治運動、青烏集結怒吼是引爆點。2. 大部份公民無主導政治運動之經驗、但充滿熱情智慧與勇氣。3. 公民團體主導罷免、整體來講表現亮麗、在第二、三階段與民進黨之合作也非常平順。4. 由於罷免活動氣勢不錯、罷團也以較樂觀的的心情走完全程。5. 國民黨之危機意識劇增後、反罷之組織戰全面啓動、適時發揮戰力。上述是大罷免現象之觀察、下一步是結果之初步檢討。以目前有限的資訊、又缺乏第一手資料、就是較傑出之專家也不易完成深入之檢討 (所謂之第一手資料包括:各選區之罷前罷後民調、街頭訪談方式優於電訪、此收集不易;罷團主要幹部內部認真檢討的內容;民進黨主要幹部內部認真檢討的內容等) 。
通常初步檢討、參與者主觀意見濃、或者以偏蓋全、也犯上見樹不見林等失誤。所以檢討須從基層中層高層做起、把初步檢討之結果當參考。在進入深入檢討領域時、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反覆質疑、再下定論。從過去的媒體報導、前幾次大選民進黨沒有認真檢討過、所以流於形式。其主因是歷任黨主席、秘書長及一級黨務主管不重視真正的「記取教訓」作用。中執委、中常委之開會是否有充分討論之時間、又常常選後、重要幹部換人、多個選戰指揮官已不在、如何檢討?
在台灣任何政治活動、媒體報導率高、所以一般人資訊之取得不是障礙。但操弄假訊息混淆視聽之動作頻頻、對大罷免之傷害最大、很難找到有效的反擊對策、去削弱它的影響力。又另一檢討要點是為什麼藍白黨支持者那麼死忠?毫無「護台」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