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台灣競爭力及動能
Topic: 2.Finance & Economy
Author: Adolf Huang (黃俊炯)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friends.

 

一、前言:

2016年初台灣人民以選票支持蔡英文及民進黨、有幾個主要訴求:1. 改善民生2. 落實社會正義3. 改革司法4. 致力國家正常化。每一項都涵蓋多個層面、各有關連性。如果事情有輕重緩急、資源有限、制度仍混亂、仍習慣於舊思維、仍抱持舊價值、能力高強的人才不願進入政府體係服務奉獻。那麼做為執政者及決策者、該如何走第一步?做為支持民進黨的人、該如何建言?做為台灣人、該如何期待?如果用心去思考這些議題、心情必然複雜。

所有的議題以「民生」為最重要、其理由是:1. 人民最容易感受到2. 較不受現行制度的牽制、彈性大3. 在台美中接受「維持現狀」的政治局面下、中國軍事威脅台灣之力道有限、台中關係持續穩定、國際影嚮力較低。因此明理的蔡政府支持者、應該暫時容忍步伐較慢的攸關「國家正常化」之推動、而將焦點定在民生議題上。

二、經濟發展是民生的核心:

民生議題包羅萬象、從政府大方向觀點、經濟發展是最基本的指標。而它的表現方式是動態多於靜態、硬數據(hard data)與軟數據(soft data)並陳。GDP成長率、平均薪資、消費者物價指數等屬硬數據;人民對各級政府施政不滿、交通事故頻傳、對教育制度存疑等屬軟數據。硬數據須靠符合科學的取樣統計、而軟數據靠民調就輕易取得。經濟發展是先進開發國家的共同大問題、國民的「當前生活品質」及對「未來的期望」共同決定發展的內涵。每個國家因國情不同、發展重點不同、須各走自己的路。台灣已是開發中國家的後段班、經濟發展也碰到瓶頸。因為多了中國因素、要克服的障礙更多、就會格外辛苦。台灣的經濟發展跟先進開發國家及日韓相比才有意義。

三、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如果按照半世紀來、全球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來分析、驅動力當然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人口增加消費也相對增加、於是為了維持基本生活條件、有工作能力者就必須以勞力及心力、增加工時等提高收入。隨著供需變動、增加生產力、及銷售方式、就得思考如何在同行同業間取得競爭力之優勢。生產服務商業行為等擴大後、就進入複雜的國際貿易。「賺更多錢」是基本的驅動力、比同業做得更好、增加成就感、社會地位及興趣就是新的驅動力。它的綜合表現就是競爭力。從個人店舖公司企業團體學校政府到國際層級、很自然的就可區別高下。在街上走動就可看出那些服裝店鞋店餐廳冰店具競爭力。對企業言不僅看國內同業、也得看國際對手。最常被提到的經濟發展指標是GDP成長率、消費者物價指數、進出口值及競爭力評比。公佈的數字看似專業卻有不少盲點、一個經濟制度上軌道的國家、那些數據是有意義的。但不少國家包括台灣有些數據失真、有更多開發中及未開發國家不易收集資料及分析、而中國更以造假出名。因此各種數據可當參考用、不必過份解讀、而引導出錯誤的結論。

四、專家看問題:

影嚮經濟發展之因素太多、每個專家看法不一。諾貝爾經濟獎創立於1969年已有78位經濟學家獲獎、他們有智慧為全球規劃出一條健全的發展道路嗎?華爾街金融界的眾多CEO有妙方嗎?全球百大企業的CEO有對策嗎?各先進國家的財經首長有能力嗎?在競爭與合作循環運用下、各行業自找生機。若大家「正派經營」、經濟穩健發展的機會大、大起大落就不會發生。四十幾年來台灣從代工電子消費產品及家庭消費產品起家、在美日企業的扶持投資下、台灣經濟自然起飛。由於197080年代、台灣在加工代工產業上沒有強勁的競爭國家、高經濟成長率持續多年。台灣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及執行面相對簡單:設立加工出囗區、規劃各地之工業區及新竹科學園區。進入90年代及21世紀、在規劃上多了南部中部科學園區及生物園區等。當然好景不常、中國經濟崛起取代了台灣之優勢。又台灣加入WTO後全球經濟局勢有了巨大的質變、各類雙邊、多邊、區域型FTA相繼出籠。於是台灣面臨的挑戰更多。

五、從個人經驗看問題:

本人不是經濟學家、但幾十年來一直關注經濟議題、在此拋出一些看法、盼望有更多的台灣或台美各界人士、也就個自熟悉的產業或經濟領域、提出經濟發展的對策。我於1994-2002年在台灣的東元電機負責研究發展、公司及子公司的產品含蓋傳統的馬達家電及高科技的控制資訊通訊等。對那些產業有基本及廣泛的認識、公司的研發項目每年幾十項: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開發新產品。研發處跟工研院台大台科大中原中央清華交大成功等大學有合作研究、也跟美國大學、中國研究所及日本研究機構進行共同或委託研究。同時也要閱讀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注意各科技業的走向、為公司評估新事業。本人在美國及台灣服務過一小一中工廠及三大公司、在生產設計品管及研發部門工作過。因工作關係拜訪過不少的中小工廠及大公司、所以個人對產業及經濟發展的觀察有別於象牙塔式的論點。思考公司技術及產品在台灣及全球的競爭力是必做的功課。大概在1998-99有一則IMD每年公佈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消息、非常好奇及困惑如何排名?於是到政治大學圖書館翻讀每年之排名報告、影印重點內容。收集了其他資料後、就整理成台灣競爭力演講稿。先在研發處、後在公司的技術會議做專題演講。此後受邀到台大台科大及成大研究所演講、都以台灣競爭力為題目。2002年回美後仍關心競爭力議題。常感覺台灣的官學研界並不很用心去看待競爭力議題、公佈排名後發表的談話或評論較少切入核心。

六、競爭力評分及排名:

目前較完整的公佈全球競爭力排名的機構是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WEF(World Economic Forum) IMD 公佈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CY) WEF公佈”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 。跟經濟及商業相關的是世界銀行 (World Bank) 公佈”Doing Business: Equal Opportunity for All” (DB) The Heritage Foundation/Wall Street Journal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IEF)2016年台灣在WCY, GCIEF排名都是14、而DB11。從排名角度看、台灣可謂名列前矛、理應呈現好的情景:國內經濟發展穩健、外國也願意到台灣投資。但實情是、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台灣名列後段、國內經濟成長也少有亮點。這表達的含義是排名高低與實際經濟發展缺乏關連性、FDI之成長或衰退有其他更關鍵的因素。因此所公佈的競爭力排名可作參考、不必過份解讀。

AIMD競爭力排名:

2016 IMDWCY比較61個較先進的國家。它的評比重點是:一個國家是否有能力創造及維持讓企業具競爭力之環境。已進入27年、台灣排名14、香港排名第一、美國第三、日本韓國中國分別為826、及28。共有340個評比項目 (2/3hard data1/3soft data) 、超過5400商業高階主管回覆問卷。

BWEF競爭力排名:

2016 WEFGCI比較138個國家 (含經濟體)。它是全面性的評比、分四大項。已進入12年、台灣排名14、瑞士排名第一、美國第三、中國日本韓國分別為2526、及29。共有114個評比項目 (hard datasoft data) 。台灣有二個機構提供資料、234人回覆問卷。

C、世界銀行商業拓展DB排名:

2016 世界銀行公佈的DB是評比190個經濟體是否採取改革或適當措施以利商業的發展。已進入14年、分11大項。台灣排名11、香港排名第一、美國第八、韓國日本中國分別為534、及78

DThe Heritage Foundation/Wall Street Journal 經濟自由度排名: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IEF) 是比較經濟自由度。已進入22年、今年評比178個國家。台灣排名14、瑞士排名第一、美國11、日本韓國中國分別為2027、及144。分十大項目、依照評分設5個等級台灣屬mostly free

七、蔡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

蔡英文在擔任民進黨主席期間已經談了許多經濟發展相關議題、在競選總統期間及接任總統職位半年、也發表過無數的談話。可以說20年來台灣最用心去瞭解經濟及產業的政治人物。最近的談話是:五加二創新產業〔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加上新農業、及循環經濟〕。而以「創新、就業、分配」為三大經濟政策主軸。尋找新的動能、帶動經濟轉型。這些概念指出方向及目標、給企業及大眾做參考。有心為台灣經濟發展貢獻的人、自然會「舉一反三」、體會到創新產業無所不包、不須靠政府、自找動能、漸進式的轉型是可能的。當然蔡總統的任何談話都會引發各類正反意見。張忠謀認為「創新與分配是有矛盾的」、又國際知名半導體學者胡正明提出「認清目標、學有所用」等建言。其實隔行如隔山、各行有其特性、發展軌跡、局外人無從提供卓見。蔡英文從政府大角度看問題、不會獨厚或偏愛某些特定產業。雖然為了討論的方便、會區分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及高科技產業等。其實每個產業都隱藏創新的因子、「不認真經營」的產業一定會被淘汰。

八、創新、創值與創業:

「創新」(innovation)已是大部份人略懂的日常語、解讀只有深淺之分、大眾與專家有各自的看法。把「改良或改善」(improvement) 之功能大幅提升、都可當作創新。祖傳秘方稍做調理也算創新。若以申請專利角度看「新式樣、新型、及新發明」三類都屬創新。而創值(innovalue) 是創新的目標、「創業」更是容易瞭解。服裝店餐館便利商店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典型例子。其他產業領域之創業難度、高低差別是廣泛存在的。若創業是參與國家的內需則對增加就業人口貢獻不夠大、若創業之產品或服務針對國外、則更有助於就業。有能力的人發揮企圖心創業、是人性對環境的自然應變。從中小企業逢勃角度觀察、也許住在台灣與美國的住民其企圖心更強烈。今年美國有一份創業(startup)調查、創業四年後約一半存活。房地產及金融保險業最高存活率58%、資訊業37%。而更差的是水電業、零售店及餐館小吃。

聞名全球的高科技矽谷情況更糟、存活率約10%。是一場(Fail fast, fail often) 之高科技戲碼。由於失敗率高、2009年在舊金山成立了FailCon (failure conference失敗會議) 、主旨是embracing failure、成為每年一度之盛會。創業後平均20個月、用完1.3百萬美金、就知道生死。所以矽谷創投者、可投資十家、只一家成功就夠。若台灣摸索新的創業模式、矽谷的成敗經驗當然是重要參考。蔡英文所點出的一些產業、產品尚未飽合、仍有發展的條件。

九、全球防備中國:

中國極權國家本質未變、仍是「政治掛帥」。導致大部份中國人民留著中國封建不文明遺毒。建國近七十年進入21世紀、其野蠻行徑絲毫未改善。它的經濟政策及行動其思考核心、脫離不了「稱霸世界」的野心。80年代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執行局部開放的政策後、外資湧入。64天安門屠殺事件後、先有了台資、及港資的持續撐腰、接著新加坡南韓日本進場。90年代末台灣上市企業相繼投資中國、美國及西歐各國也跟進、帶動了中國之經濟崛起。中國打的「經濟戰」、先藉著廉價勞工、稅率優惠及廣大市場引誘外資。國企(state-owned enterprise) 壯大後、瘋狂投資海外兼大肆併購外國公司。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早已洞悉中國玩兩手策略:一方面說願遵循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則、另一方面卻大搞保護政策及政府金援國企。今年中資以「一週買一家」的速度併購德國具工業關鍵技術的企業、震驚德國社會及政界。近來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 把關較嚴、中資入侵遭遇阻礙。中國為了搶攻高科技業重鎮「半導體業」、於2014年宣布斥資1500億美元、要把中國製IC市場在中國之國內市場占有率由9%提升至2025年之70%。美國認為廉價的進口中國晶片可能帶來國安威脅、於是白宮宣佈籌組「半導體工作小組」、研擬對策供政府參考。目前防備中國已是先進國家的共識、台灣早於1996914日、由總統李登輝宣佈「戒急用忍」。中國向全球發動的任何經濟戰:「突擊式、游擊式或正規式」、首當其衝的是台灣、因此台灣的經濟發展策略必須防備中國。

十、動能孕育競爭力:

官方學者專家業界企業大老所提出的經濟發展政策方案或各別建言、都是值得參考的。政府只能抓大方向、其餘就由業界各自消化努力。IMDWEF全球競爭力評比及排名、其各分項之參考價值更高。HARD DATA也可能造假、SOFT DATA不夠精確 (通常題目〝太多太專近百項、大概連CEO也無法求真評分、只能憑印象) 。認真的企業負責人、自然會注重提升競爭力。但動能從何而來?嚴格講「台灣國民性格」已決定一半的競爭力。其他的激發力是:使命感、成就感、好奇、榮譽感、團隊感、金錢酬報、興趣等。所以動能到處都是、用心去撿總會撿到一些、不必怪東怪西。

十一、結語:

全球競爭力評比及排名、具濃厚的象牙塔味道、但優點仍多於缺點、尤其是例出各政府制度規範規則之不足及不合理的地方。台灣大專院校多、培養足夠基本人才、又產業多樣化。談創業、台灣具有很多優勢。台灣競爭力本來就不差、創業精神又相對的強。應有「足夠條件」配合蔡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參與開拓創新產業、打贏這場經濟戰。因為全球經濟成長緩慢、各國也在思考振興對策、台灣有許多對手。盡速激發動能、就強化競爭力。在現實面、創業不能單靠親朋的義助、須創投介入。假定台灣政府建議台灣「百大獲利企業」每年各出資1億或2億、成立創投基金。讓成功的企業家以「愛台心意」、參與裁培並提拔不同的後進、提供一個較穩健的創業平台。有意創業者、可提出計劃書、審查通過後、每件一年約一百萬美元。可由一家公司或多家支持一案、一年後支持的公司認為進度不錯可續約支持。若情況不理想、創投自然會收手。如此一年下來、台灣可孕育至少300個創業案、若成功率是10%、則仍有30案往前邁進。美國矽谷也以這類方式支援創業小案。但它不適用於一開始就須幾百萬美金的創業。認真的人會成功、認真的創業及經營產業也會成功。

Posted: December 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