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剛剛落幕、評定民進黨與國民黨勝負之指標在:縣市長與議員席次之增減。在縣市長方面國民黨大勝、在議員方面國民黨小勝。民進黨惟一感到欣慰的是許多縣市之議員席次增加。選舉結果令死忠民進黨支持者失望、但國民黨之深藍淺藍稍感欣慰、尚不致於大肆慶功。民進黨須檢討敗選、國民黨沒何檢討聲音、但親藍媒體卻對民進黨亂加指點。目前為止、民進黨內外都有相當嚴厲的檢討及指責、若流為粗糙、情緒、片面則無濟於事。
關鍵政治用語:
一個稍具意見領袖級的人物、因具地方或全國性的影響力、發言時必須注意「政治用語」。在美國、公眾人物自然養成措辭適當的功力、避免失言。因此平時「大嘴巴」型的政治人物不多、這可稱為民主素養。但選舉期間、批評對手、發言難免大聲、仍須注意失言。大部份國民黨政治人物欠缺基本的民主素養、不值得評論。而大部份民進黨政治人物夠水準、少數的「大嘴巴」發言不當、直接或間接影響黨的形象、令支持者痛心、這必須糾正。對台灣政局關心的台灣選民不妨先瞭解一下一些關鍵政治用語。例如:太早下結論(Jump the conclusion)、第一時間專家(instant expert) 、第一時間反應(instant reaction) 、傾聽民意、蔡政府高傲、民進黨須虛心檢討、民進黨提名制度不當、民進黨處理「論文案」不當等。
上述一些關鍵政治用語可再簡短說明。1. 太早下結論:在未取得較正確或完整之資訊或資料前就下結論、失真失衡失言之機率大增。2. 第一時間專家:「大嘴巴」型的政治人物之通病、本來不夠格當專家、卻搖身一變成立即專家、常誇大申論。3. 第一時間反應只表達當時的想法 、必欠周。4. 傾聽民意:如何傾聽?少數民意還是多數民意?如何界定?5. 蔡政府高傲:剛好相反、民進黨過度溫和、儘量採理性溝通方式、綠營人士常嫌民進黨不夠強硬。6. 民進黨須虛心檢討:這是多餘的廢話、民進黨必認真檢討、否則不妙。7. 提名制度不當?任何提名制度都會引發少數人之不滿。8. 民進黨處理「論文案」不當?被親藍媒體誤導而失神。若有先見之明、應早點提出供參考。
檢討步驟:
每位被民進黨提名的參選人都須呈交晝面檢討報告、從最基層之里長至縣市長。先比較數字:1. 比較三次選舉:2022、2020、2018。2. 以每個投票所為單位、候選人(縣市長及議員) 之得票、及政黨票。3. 只比較民進黨與國民黨、必要時可加入其他重要參選人。次談內容:1. 自我例出強項及弱項、主要對手之強項及弱項。2. 選前如何評估?3. 競選團隊戰力評估。4. 選前基層之反應。5. 蔡政府政策及執行力、黨的形象、個人條件、三者之各自重要性百分比。5. 如何看待民調?6. 申論提名制度( 初選與徵召)之優劣。7. 誰主導選戰議題(黨中央、地方、各自為政、雜亂、欠主軸) 。
「民調」反應「民意」?
任何選舉過程離不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黨及參選人個人因素之交互影響。而選民千百種、各行各業、各種族群社團、各種教育職場經歷。種種因素形成選民各自的價值觀。可能是:單純型、複雜型、理想型、非理性型、情緒型、盲目型、麻木型、無所畏型、中道型或極端型。於是面對公共議題、如何「傾聽民意」是件「看似容易且艱難」之任務。什麼是真實的「民意」?「民調」反應「民意」之程度?若是正規民調(須符合行之多年、具科學之統計實証之方法) 、則「民調」接近「民意」。若是非正規民調、民調之可信度就打折。民意大概可再細分:1. 正規民意(多數民意、少數民意、特殊民意)。2. 非正規民意 (本質是地方性卻代表全國、一次調查之議題太多太雜、具誤導性、抽樣簡陋) 。如果一般人之政治水平夠的話、自然可覺察出民調之可信度。可惜大部份人無此能力、因此不少民調以假民意(加工)包裝出現、誤導了純樸大眾。
以「綜合民意」取代「傾聽民意」
一些政治人物常把「傾聽民意」掛在嘴邊、表達多麼的接地氣。須知、隨口亂用是輕浮敷衍的心態。同樣地、政論名嘴也隨意地以「未能傾聽民意」批判民進黨敗選、則失之草率。若民進黨信以為真、接受「未能傾聽民意」是敗選之主因、則中了藍營瓦解民進黨士氣之詭計。政治人物須多走訪基層、才能「傾聽」第一線直接民意。服務處接收第二線直接民意、其它屬間接民意。因此要認真「傾聽民意」、政治人物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下、自我發展出一套檢視民意的方法。區別「真民意」、「假民意」、「參考民意」、「綜合民意」等。再從公佈的良莠不齊民調中、分辨出「民調」與「民意」之正確關連。「綜合民意」是新概念、即例出正反中間民意、並點出造成不同民意之主要因素。從分析出的主要因素中、規劃因應之道:例如須加強論述說明溝通等、那些是個人可處理、那些屬黨中央或蔡政府的職責。政治人物須分擔部份敗選責任、而作為黨員、也要檢討有無盡助選之義務。
數字說出話:
選舉結果數字會說話、爭議性小些、但解讀可略為不同。總結如下:1. 從整個席次看、國民黨大勝;縣市長絕對優勢、縣市議員小勝。2. 從縣市議員席次成長看、民進黨正成長、國民黨負成長。3. 國民黨縣市長候選人並未真正發揮母雞帶小雞之效用。4. 基層實力:民進黨略增、國民黨略減。5. 以無黨身份當選之地方民代增加。
選舉之怪異現象:
這次選舉之怪異現象、值得重點指出。1. 縣市長部份: 國民黨參選人素質差仍獲勝、國民黨參選人只提出粗略的政見就獲勝、國民黨參選人操守極差官司纏身仍獲勝。2. 選戰攻守面:國民黨中央無明顯的策略、反而「戰鬥藍」猛打「認知作戰」、逼民進黨應對失據、痛失反制力道。3. 中間選民冷漠失去方向感:台北新北桃園及新竹之中間選民、因過份冷漠而沉淪、放棄市政躍進之機會。
敗選之重要因素:
民進黨敗選之重要因素:1. 打政績牌、形象牌及高規格選戰:中間選民漠視這些基本檢視項目、而削弱其投票動力。2. 選戰主軸不夠明確:以為傳統打法就夠、不必確立全國性的選戰主軸、未能發揮縣市聯合作戰威力。3. 忽視民調扮演帶風向及引導議題之角色:各個機構公布的民調、反綠色彩居多、不管真偽、常成當天重要政治話題。它造成民進黨之負面形象、民進黨常反應慢反擊弱。4. 戰鬥力不夠強勁及集中:整體言、大部份縣市選戰方式欠缺效果、戰略不清、戰術溫和。5. 低估國民黨的劣根性:國民黨從政黨員大都臉皮厚無羞恥心、不怕被批評。又戰鬥藍的破壞性及殺傷性強大、善用「認知作戰」、民進黨之溫良招架不住。6. 選戰期間之重大議題、主導性不足、錯失直球對決得分之機會。
敗選檢討該注意事項:
敗選檢討該注意事項:1. 表面上、國民黨及親藍媒體更熱衷於檢討民進黨之敗選、所舉出的因素暗藏誤導玄機。民進黨必須小心看待。2. 務實看待「接地氣、傾聽民意、及民怨」之關連性。民進黨是否「接地氣」是地方民意代表之責任。這些代表須適當地將「基層民意」傳達至縣市首長或中央、也須適當地將「政府政策」傳達至基層。因此批評黨中央不聽民意前、更須檢視傳送民意之有效作法。民怨大都與日常生活有關、要分清民怨之普遍性或局部性。物價上漲太快是普遍性、治安不好可能是局部性。依實情溝通因應才算盡責、只怪中央是個人的政治怠惰。3. 確定「小改革」之範圍:檢討之作法是執行小改革、目標是重振民進黨「招牌」。這包括:提升黨員使命感、提高黨員政治素養、多考慮民代間之聯合作戰 (少單打獨鬥) 、制定「基層民意調查表」(非正式調查、反映選民關心及抱怨事項、每二個月一次、將調查表繳給黨團或縣市黨主委、整理後呈交黨主席) 。
結語:
若檢討方向及改革作法正確、黨員自然買單。除了大項目外、也須明定小項目、及必要之細節。這改革工作、不僅從政黨員及黨工肩負更大之重任、所有黨員也必須參與。有了「參與感」才會重新激發「使命感」。沒有新使命感的民進黨、只會繼續向下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