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情建言:不必做全民總統
Topic: 5.Politics & Social Studies
Author: Adolf Huang (黃俊炯)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friends.

2018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政治人物就急著檢討失敗原因。而媒體界也持續 找檢討話題。從2018選舉就延伸到2020年之總統、立委選舉。可預見的是,政治話題將不斷,它會產生對經濟、社會、外交、國防等議題之排擠效應。此不一定會助長台灣全方面之進步,因此以「過度政治化」之眼光看待台灣前途、必然隱藏一些「隱憂」。

台美人關心台灣政情,有時也急思建言。畢竟接觸面有限,只能藉大眾傳播資訊去瞭解及分析。因此,建言是否適當、中肯、有價值就很難掌握。不過基於「生命共同體」之概念,台美人以智慧及理性來看待台灣政情,提出較客觀的見解仍是值得繼續做的。在此第一個想到的是:20142016年民進黨獲得台灣大多數人之支持,贏得地方及全國性之選舉,其主因是什麼?是「求變、求好」,看不到國民黨主政下,有新的「氣象及希望」。第二個想到的是:「不同的時空,政治、社會、國際環境」。民心繼續思變,要求高,耐心不足,情緒起伏大,假新聞迷漫,生存價值錯亂。第三個想到的是:「國民黨遺毒」發威,仍有很多人斬不斷與「中國及國民黨」之情絲。

從上述之觀點,引導出的題目是:1. 蔡英文要擔怎麼樣的總統?2. 民進黨如何堅持理想?3. 如何影響民意?目前台灣政治生態之「不正常」程度?中國對台統戰之隱形代理人在那裡?台灣人有注意到國際潮流嗎?台灣政治版圖之變化?歸結起來就是瞭解處境,澄清實況,調整方向及手法。

先談處境,中國對台灣之軍力威脅有增無減,台灣處於「非常時期」,不可能輕鬆的過著「承平」時期的安穩生活。民眾容易忘記來自中國之威脅,缺乏戒備之心。又民眾趕潮流之心特別強,對網路之社交網站之訊息常狼吞虎嚥,當作觀察社會互動及變動之重要來源、不自覺的被誤導或受騙。這種處境的負面部份若擴大、當然不利台灣之生存條件。身為台灣之總統,蔡英文必須比別人更進一步瞭解台灣面臨的各種挑戰。

首先應要求蔡英文兌現競選總統時之承諾及堅定民進黨之核心價值。這是對民進黨黨員及廣大綠營支持者之交待。任何重大政策之推動,必遭受國民黨之阻撓,部份中間派之不諒解,永遠找不到讓各方接受之進步中間路線,即不必當「全民總統」,那是太高的理想。可學美國總統川普,思考的是共和黨及支持者之利益。在台灣就是考慮綠營選民最關心的事,一旦目標明確,推動政策時,就不會舉棋不定,左右搖擺。

其次可探究民意。它可分割成各種彩色,區分成很多塊。在國家主權、國防、外交事務上只有三大塊民意:綠營、藍營、中間。在廢核議題上,就可區分為核電安全及綠能替代等?台北縣及屏東縣之民意才是主要,其他縣市之民意是次要。在「一日一休」勞工議題上,勞工及中小企業主之民意才算,其他人是間接受影響。因此談傾聽民意,考慮的是周全性,進步性及影響性。在幾十種的民意中,如何做最後抉擇。只能考慮三樣,是否符合公義、轉型正義及綠營支持者之感受,其他都是次要的。引導比順從更重要。

再談領導與執政團隊。放眼所有的先進民主國家領導人的素質、經驗及成就,很難指出誰是最完美的政治人物,也是政治家?可見要培養一流領導人是不容易的。蔡英文之資歷及成就應屬最優秀之領導人之一,但從選舉結果,變成不滿意度高,被教訓之對象。由於台灣政經特別複雜,換人做做看,或換中生代做,很難超越蔡英文。蔡政府遭遇的困難是民主國家共通現象「人才問題及抗爭問題」。每個部會都重要,舉才須從專業、經歷、熱情及溝通等方面衡量。具備較完善資格的、不願接受部長級職位。當領導者只得退而求其次,考慮他人。蔡英文說要改變自己,我們的建議是任何重大政策之規劃或執行,須要總統、行政院長及部長共同協商。不能只注意原則及重點,而忽略影響面之評估。「蔡賴體系」可繼續,但須與各部會緊密結合推動政策。

台灣政治版圖之變化是持久性或暫時性?從這幾年選舉結果之觀察,可分為深綠、淺綠、中間、淺藍及深藍。柯文哲屬中間的無黨之小部份。許多不屬民進黨或國民黨之社運團體認為是屬中間。具不同屬性團體之合作與分離,造成了2018年地方選舉國民黨大勝之現象。即中間選民大幅增長,擠壓淺綠。未來民進黨能做的是再度爭取較理性中間選民之支持。部份民進黨人士對黨之前途沒信心,產生「恐柯症」,以為「綠柯合作」是保衛政權之唯一方法。這種論調是毫無道理的、因為柯文哲之自大狂、自認為台灣政壇新霸主、不屑屈居在民進黨門下。

在此再度強調、蔡英文要改變自己,就必須強勢果斷,不必顧慮藍陣營及媒體之評論。她也必須要求閣員展現積極性及堅強性。蔡英文更不必幻想中庸之道、必須朝「更理性化的川普作風」前進,不必顧忌小型抗爭及抗議之出現、才能挽救民進黨政權。

 

Posted: December 12,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