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文攻武嚇」:台灣需要「基本認知」
Topic: 5.Politics & Social Studies
Author: Adolf Huang (黃俊炯)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friends.

 

1949年、中國不停地對台灣「文攻武嚇」、似乎台灣人已看慣聽慣了、不再過度反應。年長的台灣人對中國之「文攻武嚇」、其印象是:解放台灣、血洗台灣、包圍打台灣。台灣當局的反制是:反攻大陸、反共抗俄、殺朱拔毛、解救大陸苦難同胞。1950年代、「武嚇」一度升級成「武攻」、823金門砲戰及台灣海峽空戰。雖然砲戰重創金門、但中國自知軍力有限、不敢登島佔領。台灣海峽空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經典的戰機交戰、空對空導彈首次發揮威力。台灣之F-86F104擊敗MIG機。從此以後、中國收回「武攻」、以、「武嚇」保住面子。這幾年、中國之「文攻」、已不只針對台灣、而是升級成「外交攻勢」、即「戰狼外交」成型。配合「戰狼外交」、中國勢必加強「武嚇」之力道、因此「武嚇」開花必結成「武攻」。

八月初美國眾院議長斐洛西訪台、中國怒火妒火大燒、於是以「類封鎖」之環島飛彈實射、將「武嚇」推至「戰爭邊緣」。中國之「武嚇」的確引起史無前例的國際關注與反彈、台灣人卻沒在怕。全球無數的專家學者評論分析台海局勢、提出各種軍事衝突之情景:例如何時開戰?規模如何?但專家學者限於資料不足或國家機密等因素、很少深入探討「核心問題」。由於一些核心問題屬「敏感」國家最高機密、相關國家之政府官員也不會透露。因此台灣人對中國之「武嚇」、也存在著不同程度之認知。關心台灣安全的國際友人也面臨同樣困惑、到底「終須一戰」?還是「維持現狀」(即恐怖平衡)

當然中國求戰前、須先評估國力及實力、此實力指經濟外交軍事。打戰之實力更指可「有效運用」之軍力。從數量上、中國屬強國;從質量上、中國不一定屬強國。中國有五個戰區:東部、南部、中部、北部及西部。各戰區之主要任務不同、軍力特色也不同、東部戰區軍力最強、也是攻台之主力。若戰事稍拖延、則南部及北部戰區支援之可能性就大。二十年來中國軍事崛起、注重以量取勝、儘量抄習美國。所以單純比較飛彈數、戰機數、戰艦數、潛艦數、航母數、戰車數、傘兵數、兩棲部隊等、不足以顯現軍力之差異。以中國不能克制攻台為例、有三種漸進戰型 (先擦槍走火、再小型攻擊、後進升至中型攻擊)

有些「假專家」被中國之官方數字及放話所誤導、例如中國軍力高強、再過三年五年十年、中國就有能力攻台。「攻台」與「佔台」是完全不同之概念。「攻台」是行動、「佔台」才是目的。中國若想玩火自樂、隨時就能攻台。但七十年過去了、中國仍只一招:虛張聲勢、自卑怯戰。因為美國與盟國不會坐視中國「佔台」、自然會出手阻止中國「攻台」。中國「攻台」、若不求擊敗美國及佔領台灣之最後勝利、則無異自討苦吃自取其辱。求勝不成必吞敗、沒有保住面子的「小敗」空間。「小敗」動搖中國國本、「大敗」中國政權崩潰。

「擦槍走火」是低級攻台、最能滿足中國之僥倖心理。它為「小型攻擊」探路、若台灣及國際反應強烈、中國只好退卻。後進升至中型攻擊、那就是公然宣戰。中國發動飛彈攻擊必是「小型攻擊」之主力。台灣及美國反擊之力道必加倍、中國承受得了後果?

Posted: September 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