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對一些台灣政治事件及人物之「誤解與不解」
Topic: 5.Politics & Social Studies
Author: Adolf Huang (黃俊炯)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friends.

 

在台灣具「台灣主體意識」的可通稱為綠營人士。從思考及言行方面、就可再分為淺綠及深綠等。從實際行動上、也可再分為保守及急進等。有台灣意識,自然不會忠黨(國民黨)愛國(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些是屬政治層面上。在文化層面,並不完全排斥漢族等遺傳下來的文化,卻也積極重視幾百年來台灣本島自創的文化。因此在政治及文化上之認知是檢驗綠營人士的一個重要元素。具主體意識自然認為台灣必須實踐「獨立建國」。藍營的政治意識是擁抱中華,目前已無反共之問題。「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可接受。而不屬鮮明藍綠營兩陣營就屬中間派了,它沒有濃厚的政黨傾向,及強烈的文化傾向。但中間派卻會排斥與中國統一。未來台灣要往「國家正常化」走,須靠綠營領頭、邀中間派共同參與,或可感動淺藍,如此可將障礙降到最低。

 

站在綠營立場檢視二年來蔡英文執政後之施政、自然五味雜陳。主張穩健進步者,對施政品質會感到滿意,主張「望治心切者」對改革腳步不夠快感到失望。如何給予最客觀評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為綠營的一份子,應避免心情上之過份起伏。不妨思考如何扮演角色,提供微小的正面養份,以利建國。這就必須從「大局為重」出發。什麼是大局?認同增強台灣國力是阻止中國併吞的最佳方法。台灣應在尊重人權、自由、民主及法治的基本精神上,避免在政治上及社會上消耗過多的國力,即避免過多內耗。選舉時的激烈競爭及年金改革、環保議題、修改勞基法等之抗爭皆怕矯枉過正,而產生諸多負面反應,增加修護成本。

綠營是獨立建國之主力,具備正確看法才會形成助力,對政治事件的誤解,應及早清理。例如:

1. 何謂「維持現狀」?是以美國解釋為準,即「不獨不統不武」。進一步延伸,它只含概政治面及軍事面,不可急獨急統及動武。可以緩獨、緩統及增加軍力。台灣就可在緩獨及增加軍力上努力。最近通過的「台灣旅行法」就是一個指標。綠營立委席次超過四分之三,修改或制定憲法及大幅修改公投法就是緩獨之重要工作。國防預算超過3%,表達台灣防衛自已的決心,也是一個指標。若認為不必跟美國商量,蔡政府自行宣佈獨立建國、就完成建國是不切實際的。把國家正常化的各項因素建構差不多,先修憲再制憲,時機就成熟,獲美日及歐盟支持,中國反對就沒用。

2. 「國家安全」及「經濟安全」互補:國家安全靠軍力保護,經濟安全則靠全民保護。經貿過分依賴中國就失去安全。過去中國對台統戰手法部份成功,但整體成效不顯著。近年就以官方背後支持的大型中資集團執行「買台」任務,不必依靠藍營的「賣台」。若中國掌控台灣的具指標性大企業,則它會快速入侵媒體業、文化業,動搖台灣的經濟基礎。經濟安全若處理不當,就傷害國家安全。

3. 防衛台灣最佳方式:不管中國軍力多強,可動武,但不可能完成「武統」。如果目標不是「佔領」台灣,那麼動武就毫無意義。動武有二條選擇:短暫的突襲及持久的海陸空聯合作戰。突襲達成恐嚇台灣人民及摧毀一些軍事設施,必引起國際抗議及反制。大型對台攻佔、準備期最少三個月。任何不尋常的軍力佈署,台美日三方立即取得情報,也展開對應措施,甚至公開發佈中國之軍事動靜。在國際注目,及雙方準備充分下,中國如何動手?台灣增強飛彈反擊能力可能是最有效的防衛方式。

對政治事件之誤解、不利「獨立建國」之推動。但對一些政治人物之不解,也會造成認知之錯亂。例如:

1. 參選縣市長、立委及議員提名競爭過度,傷害和諧。在黨內、對黨員資歷深應給予某種尊重。若同樣優秀,資淺的禮讓資深的,年輕禮讓中壯年的也是一種美德。初選民調落後只好認輸,而祝福支持對手、才會被綠營支持者肯定。為什麼「入黨」?不顧理念,只為了參與選舉或受友人介紹、就加入政黨嗎?民進黨的一些政治人物、黨性不夠成熟堅強,選輸就脫黨參選報復,有那麼嚴重嗎?最後落得被選民唾棄,在政壇上消失。

2.大老級的政治人物說錯話。一些被敬重的綠營政治大老對政治之評論,不時讓綠營失望。辜寬敏曾說台灣不適合女性來領導,最近李登輝稱讚柯文哲。綠營只要不把他們當「神」看,永遠不會犯錯,就不會為他們的失言而搖頭。

3. 政治人物之操守也影響民進黨形象。縣市長、立委、縣市議員都代表民進黨。道德標準應更高,因此行為上須自制。任何酒後開車,婚外情或貪腐或粗暴行為都會影響選民對民進黨之評價。綠營的縣市長或立委若操守不佳,而被選民唾棄則影響民進黨執政實力,就很難推動重大立法(修憲制憲)

對一些攻治人物之失望或不解,會造成小傷害。但對重大的政治事件之誤解、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柯文哲之政治理念是標準的變色龍,民進黨到底怕「他的什麼神奇功力」?非禮讓不可?中國對台灣不斷地文攻武嚇,就是灌輸台灣人「懼中」的情結。客觀國際情勢一再透露,中國若發動攻台,將得不償失,所以台灣人不必懼中。消除誤解,澄清不解,台灣的建國工程就會順利些。

Posted: March 21,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