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建交」機率上升
Topic: 5.Politics & Social Studies
Author: Adolf Huang (黃俊炯)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friends.

 

自從1979美國卡特政府宣佈終止與台灣之外交關係後、台美就根據「台灣關係法」維持國與國間之「半官方關係」。如今事隔45年、台美關係依舊處在「半官方」階段。台灣當局及人民也漸習慣於這種處境、雖然無奈也得接受美國方面之務實作法。檢視美國與中國雙邊關係之變化、美中之基本政策未變:1. 中國不斷地強調「一中原則」、台灣是中國之一部份。2. 美國只談「一中政策」、台灣主權議題上之爭議須以和平方式處理。明的講、中國要統、而且不排除「武統」。台灣拒統要獨、願以對等尊嚴方式與中國對話。美國反對武統、即其立場是「不獨不統不武」。美國之立場可簡稱為「反統」、俗稱「維持現狀」。因為美國設下「不武」紅線、又中國無把握以武力「攻台佔台統台」、所以中國只能以軍機繞台軍艦擾台、維續象徵性為的侵台動作。不武的結局是不統、不獨之用意是不鼓勵台灣單獨高調宣佈台灣獨立、因它具濃厚的刺激中國性。

 美中建交前二十年、中國有求於美國較多、又國力相對不強。因此中國無實力逼美國在「台灣主權議題」上作讓步或修正、但外交上之抗議或譴責美國從未中斷過。不過進入21世紀、中國自以為是世界之經濟大國軍力大國、在外交經濟軍事上轉為態度強悍、所謂之「中國崛起」卻是騷擾全球之啓動。美國前幾任總統大都嚴守既定之「一中政策」、因此25年來、台灣並未吃虧、中國也佔不到便宜。「維持現狀」雖有紅線、灰色地帶也不小。所以中國不斷擾台、做出準備攻台之架式。台灣則積極參與國際活動、並與大國加強實質交流、為未來提升官方關係鋪路。若台灣有效阻止「武統」、則更容易解開「不獨」之束縳。

 台灣人對美國宣示的「台美關係」立場、其情結是複雜的。有人認為「維持現狀」不夠明確、助長中國僥倖心態。有人認為「不獨」對民主的台灣設限是不合理、「不武」與「不統」是不可分的、應連一起。有人認為美國太怕激怒中國、常膽小龜縮、一幅好牌竟玩成平手。有人認為美國不必浪費時間與中國玩傷痕雖少的「持久戰」。若美國宣佈「台美建交」、這屬外交突襲、最壞的結果是:中國發佈最嚴重的抗議並驅逐美國大使、接續在軍區進行頻繁的軍力調動、擺出準備大舉攻台的陣式。然後、中國不敢攻台也不敢打美、經過半年之冷卻期以「不武」收場。

 過去、美國試圖以民主方式處理美中在台灣主權議題上之爭議。美國官員深信對談多、就足以產生互信、這種耐心談判手法只適用於民主國家間。面對極權政府之陰險奸巧及善打拖延疲勞戰、美方常無計可施、佔不到便宜。美國「維持現狀」策略是否過時?這種「不求勝」之策略愈來愈僵化、所以美國須思考如何端出求勝之「新一台一中策略」。新策略之目標應是「台美關係正常化」、應考慮正常化之漸進步驟?如何降低中國抗拒力道? 

為了達成目標有二個選擇:1. 穾擊式: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宣佈或隨興談話皆可、好處是中國來不及適當反應而動武、美中交惡期會短暫。2. 漸進式:即現在進行式。它分很多階段:1. 國際化台中主權爭議議題。2. 提高全美全球反中國情緒。3. 台灣防衛及反攻能力劇增。4. 美國民意及國會支持。5. 美國官方主戰派主導外交。這幾年前三項在質與量之變化上有顯著的進展、而美國民意之反中情緒也高漲、國會已無親中派。國務院及白宮安全顧問高層已多由中生代掌權、他們的想法作為已不像過去「建制派」的保守、因此可預期會持較開放的態度。

 美國要達成目標須再克服一些心理障礙:首先不必顧忌觸怒中國、中國不敢以軍力對抗美國。其次認清在國際軍事結盟上、中國是孤獨的。若發生一些小型軍事衝穾、過程會短暫、傷害也少、美國有能力控制局面的。在輿論上、美國應善用國會扮演攻擊手、官方再配合演出。最近的幾項發展顯示、美國在處理台美外交正常化過程上、大步提升。例如:1. 國會之共識是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並未提及台灣地位。2. 26美國22名共和黨籍眾議員提案齊挺「台美建交」、並呼籲美國總統應廢除過時的「一中政策」。3.  213日國務院在AIT官網上刪除不支持台灣獨立 (we do not support Taiwan independence) 。須知對中國言、美國官方對台之任何聲明、其語句都具敏感性。在反對(oppose) 、支持(support)、不支持(do not support) 三者之間各有輕重。把「不支持台灣獨立」去掉、就表示不再預設立場、即採彈性作法、暗示「可支持台灣獨立」。從正面解讀、中國反擊抗議力道薄弱、「台美建交」機率就再度上升了。

 

Posted: February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