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李登輝-民主已成熟、建國快完成
Topic: 5.Politics & Social Studies
Author: Adolf Huang (黃俊炯)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friends.

 

台灣民主之父李登輝於730日病逝、大部份台灣人會感激及思念李登輝對台灣民主推展及建國之奉獻與貢獻。外人不得而知他內心深處對從政二十幾年來的感觸、也許他認為他應該可做得更好。但歷史學家的中肯評論應是:他在台灣政壇的關鍵時刻、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李登輝走上從政之路是偶然的。從1972政務委員、1978台北市長、1981省主席、1984副總統、到1988總統、過程是平順的。他受到蔣經國重用理由很簡單:台灣人、學歷佳、農經專家、務實型、是黨員(1971加入) 。在兩蔣統制台灣時期、若要在政府機構擔任主管或要職、具黨員身份是必要條件。國民政府於1951年將第一批三十幾位台灣年青才俊送到美國進修、較出名的包括高玉樹、李登輝、楊基銓、許子秋等。李登輝28歲到Iowa State攻讀碩士、第二次到美國Cornell唸博士時(1964) 42歲、49歲才加入國民黨、可說前半生在平凡中渡過。但後來的30年、在政壇上接任各項要職磨鍊、終於在擔任總統12期間、完成了不可能之任務。

漫長的「台灣建國之路」是無數的各階層台灣人、以不同方式不停地耐心建造舖平整修、已接近最後建成階段了。回顧建國之艱辛、在政治面上、早期以「非國民黨」身份參與選舉的必須付出被國民黨威權政府折磨的代價。在民選市長方面:較出名的是台南市葉廷珪、高雄市楊金虎、台北市高玉樹、基隆市林番王。在省議員方面:吳三連、李萬居、郭國基、李源棧、郭雨新及許世賢。這第一波的民主鬥士孕育及培養出第二波的民主鬥士。美麗島事件及黨外雜誌時代產生第三波的民主鬥士。民進黨成立、解嚴及鄭南榕自婪掀起了新一頁的台灣民主運動。這就是從威權轉型成民主的關鍵時期、李登輝以執政黨主席及總統身份順利與民進黨及在野人士溝通、逐步解開或搬移路障、鞏固民主基石、完成了大部份之民主機制。李登輝被外界尊稱為「民主先主」、就是肯定他的貢獻。若從國際政局政權發展角度看、李登輝完成了不流血之「寧靜革命」。它是二次大戰後、少見的不經政變及流血抗爭、從威權轉型民主成功的案例。

談到對台灣民主的貢獻、幾乎大多數台灣人有份。以非國民黨黨員身份參選縣市長及各級民意代表的參政者、具有啓蒙及行動者的角色。助選及投票支持者、具有支援民主發展的角色。那些直接或間接倡導人權自由民主、台灣主體性、台灣獨立及建國的、具有傳播深層民主目標的角色。那些維護基本人權、言論及出版自由及司法獨立的、具有提供正確民主價值的角色。彭明敏及鄭南榕是對台灣民主發展有特殊貢獻的二位傑出人物。

台灣的民主之路已走了大半、尚待改革的是制憲、健全的政黨、及更成熟的全民民主素養。硬體及軟體兼備的民主才是「真民主」。在懷念民主先生之前、不妨回顧一下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的鄭南榕的言行。他全力鼓吹民主自由、他扮演的是先覺者行動派的角色。他的壯烈犧牲感動了無數的追求台灣獨立建國的人士。鄭南榕自焚殉道舉動就被許多人尊稱為「台灣建國烈士」、他也是追求民主的烈士。在追悼鄭南榕告別式上台灣人對他的哀念是「一身傲骨救台灣,竟以身殉;滿腔熱血為獨立,雖死猶生」。但台灣人告別李登輝不必過度哀傷、應驕傲的說「民主已往正面成熟方向進展、更強化了建國之基礎、離國家正常化之目標不遠了」。

Posted: August 3, 2020